誰把 老師考笨了? |
作者/許芳 菊、陳雅慧 |
先考考大家以下幾道題目: 1.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各學習領域中,學生在各學習階段所應獲得的能力,稱為下列哪一項?(A)關鍵能力指標(B)核心能力指標(C)分段能力指標 (D)十項基本能力。 (答案C) 2. 如果家長的教育知識有限,但又時常干涉教師對學生的教學。這是教師的哪一種權威受到挑戰?(A)傳統權威(B)世襲權威(C)專業權威(D)感召權威。 (答案C) 3. 對於學生的缺點,應該設法幫他改正,而不是「 」的容忍與遷就!「 」中應填入下列哪一選項?(A)一味(B)一昧(C)三昧(D)三眛 (答案A) 這是出現在「教師資格檢定考試」中的題目。除了少數幾題簡答題,大部分考題都是類似以上題目的 單選題。十二年國教如火如荼啟動,要求老師對學生的評量要更多元、靈活,培養學生思考、整合、 運用與創造的能力。但是目前的教師資格檢定考試,卻還在考老師死記、硬背的題目。 這種題目「答對」不等於「學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副教授黃嘉莉質疑; 「現在要求老師要能夠有回應學生的能力,可是考老師的資格時卻考這些瑣碎的知識。」 去年剛考過教師資格檢定考的老師王惠芝覺得:「把這些考題跟OECD評量十五歲中學生的 PISA 考題一比,我都覺得好丟臉!」 目前師資培育的制度下,師資生在實習過後,要先通過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才能拿到教師證;有了教師 證才能去參加各校的教師甄選;甄選上了,便能成為正式教師。教師資格檢定考試是邁向老師生涯的 第一道關卡,對於老師的素質,有著深遠的影響。 當學生都要開始考國際題型了,為什麼教師資格檢定的考題,卻還停留在古老僵硬的形式?這些題目 是誰出的?怎麼出的?為什麼無法與時俱進,更符合時代需求? 負責教師資格檢定考試命題的國家教育研究院測評中心研究人員曾建銘解釋,命題的過程會先邀請全 國專家學者組成「命題研發委員會」擬命題原則。每一年的考試則會聘任各科領域的專家擔任「命題 委員」,根據命題原則出當年的考題,每年的命題出來之後還要經過「修審」等重重關卡以保障品 質。但曾建銘也坦承,的確很多人跟他反映題目過於瑣碎、與時代脫節。 只考「誰說了什麼?」 曾經參與命題的政大教育系教授、教務長詹志禹分析,命題委員應該都是「知識專業領域的專家」, 但不見得了解「評量的專業」。對於要如何透過這個評量,檢測出老師的基本能力,不一定能有專業 的判斷。 另一方面,詹志禹強調,目前的教師資格考試都是聚歛性思考(指針對一個問題尋找一個可接受的最 佳答案)的考題,只追求單一和標準答案,只考「誰說了什麼?」詹志禹曾經嘗試著考跨章節整合的 概念,卻被出題主管機關要求:每一則考題必須說明,標準答案出現在哪一本書的哪一章哪一頁。為 了擔心爭議,害怕模糊,防弊而非興利的思維,讓教師檢定考試和許多國家考試,產生最僵化的試 題。導引教師入門的資格門檻成為保守的障礙。 近年來雖有提議修改教師檢定考試,至少先從增加部分比例非選擇題開始,但主導的國家教育研究院 就曾「務實」的回應:一年有八、九千人報考教師資格考,如果考題改成開放式的問題,要多花費很 多經費來改考卷。 老師也有「考前衝刺班」 目前教育部的師資教育評鑑裡,有一項指標就是考核師培中心的教師資格檢定考通過率,大學為了衝 通過率,也出現考試領導教學的現象。許多師培中心甚至會幫學生開「考前衝刺班」,幫助學生練習 考古題、講解答題技巧,儼然就如補習班。「師資培育大學做出這樣的事情,是傷害那些大學教授上 課的專業能力。但我不瞞你說,我們學校也有所謂的考前衝刺班,」一位師培大學裡的教授無奈的表 示。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司長張明文表示,教師資格考試是一種中度風險的考試,並不是一試定 終身。因為要真正當上老師,整個過程還有實習和各校的徵選等,所以應該要嘗試創新。教育部已經 請國教院研議要往多元的方向改變,譬如,酌增問答題、適時融入教學實務的考試等。 黃嘉莉指出,整個國際趨勢都走向「真實評量」,就是用各種多元的方式,例如觀察、訪問、任務的 完成等來評估一個老師是不是能夠活用知識。台灣在改革學生的評量時,也該重新檢討審核教師的門 檻考試,是否能檢定出更好的教師人才。 |
3 月 11
近期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