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 2015給予芬蘭及世界各國的啟示

Joe Helm專訪/Pasi Sahlberg受訪

 

全教總專業發展中心研究員李明洋摘譯

 

改寫*Washington Post / 2016-12-08原文網址:

 

Interview with Washington Post: What has happened to Finland’s schools?

重點摘譯:

 

芬蘭的學校(教育)到底怎麼了?

 

這是最近一次針對73個國家的學業成就進行的調查結果公布後,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所要問的共同問題。

 

蘭曾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在”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中持續居於頂尖的地位。

 

PISA並不考記憶性的問題,而是評量學生如何運用理論及思考能力來解題。對於這些試題,芬蘭的學生曾是如此的駕輕就熟,致使其他國家的教育工作者和主事者將這個國家視為教育的典範國家。

 

誠如以下幾個世界各國對芬蘭教育所下的標題:

 

“芬蘭如何打破每一項規則,並且創造出頂級的教育體系。”

 

“芬蘭教育可以給中國的啟示。”

 

“如果芬蘭最優質的教師在美國的學校執教會如何?”

 

“愉快教學,快樂學習:芬蘭(教育)成功的13個秘密。”

 

但是,在週一公布的2015年PISA最新結果顯示,芬蘭自2012年數學排名首度掉出前10名後,其排名又持續滑落。在2009年至2012年間,芬蘭的數學成績下滑了2.8%,科學成績下滑了3%,閱讀成績則下滑了1.7%。

 

根據PISA 2015年的結果顯示,芬蘭3個科目的成績都退步,其中,科學退步了11分,閱讀退步了5分,數學則退步了10分。在其他名列前茅的國家裡,除了越南呈現出類似的情形外,其餘各國不是持平,就是稍微進步。目前,芬蘭的數學排名第12,科學排名第5,閱讀則排名第4。

 

不過,這樣的表現仍舊遠遠領先從來就沒有任何一科擠身前10名的美國。美國學生在PISA 2015的表現是:數學排名第40,科學排名第25,閱讀排名第24。

 

關於該如何將PISA的結果用於解讀某個國家的教育體系,以及該如何嚴肅面對該結果,一直以來都被廣泛地討論。儘管芬蘭學生的卓越表現已被各國,尤其是被西方各國視為仿效的典範,但如今,導致芬蘭成績退步的原因為何,以及該如何加以因應則成為各國亟欲探詢的議題。

 

對此,”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邀請到芬蘭籍的教育學者、教育政策領導者,同時也是暢銷書籍”芬蘭啟示第2版(Finnish Lessons 2.0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的作者Pasi Sahlberg,來為各位解答某些疑問。

 

問:您認為芬蘭PISA成績退步最可能的原因為何?是因為芬蘭被其他國家趕上了,還是因為芬蘭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根本上的變化呢?

 

答:要解釋何以包括芬蘭在內的某些國家在國際評量上的表現會比較好是很難的。同樣的,要想準確地解釋何以某些國家的成績會退步也是很難的。當我們在檢閱OECD公布的PISA結果時,我們必須以更寬廣的視野來做觀察,而不是只聚焦在平均分數上。

 

其中有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教育的公平性,例如在面對不同背景的學生時,學校體系的公平性如何呢?即使從這個較寬廣的視野來做觀察,無論是學生的學習成就,抑或是教育體系的公平性,芬蘭的表現也呈現出顯著下滑的現象。而我們現在了解到,這兩個指標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其實,早在8年多前,我已對芬蘭的表現下滑,提出了3個主要原因:

 

第一、過去10年以來,芬蘭男學生的學業表現呈現出明顯且驚人的退步趨勢。這個令人難以接受的現象比任何一個OECD會員國都還要嚴重。因此,芬蘭是唯一一個女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的表現都顯著優於男學生的國家。之所以會有如此巨大的性別差距,其中有一個原因是芬蘭男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大不如前。截至21世紀初,芬蘭的小學曾擁有過世界上最喜愛閱讀的學生,但如今已不再如此了。在作答PISA的評量科目時,作答者必須擁有相當程度的閱讀理解能力。近10年以來,隨著學齡孩童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等手持式科技以後,更加速了這種趨勢。

 

第二、孩童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往往會佔用掉花在書本上的閱讀時間。根據某些全國性的調查發現,芬蘭大多數的青少年每天花在網路上的時間超過了4小時,而過度沉迷於網路或其他視聽媒體(每天使用時間超過8小時)的人數則日益增多,達到了和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相等的程度。而最新研究的結果則指出,網路對大腦主要會造成3種後果:更淺薄的訊息處理,更易於分心,以及使得自我控制機制造成變異。如果這是真的,那麼我們就有理由相信,當個體愈是仰賴數位科技進行溝通、互動和娛樂,就愈不容易專心於從事諸如數學和科學等科目中複雜的概念性議題。有趣的是,大多數國家在她們的青少年族群中也都發現了相同的現象。

 

第三、芬蘭自2008年開始,經濟即嚴重地衰退,而教育受到的影響乃甚於其他公部門。持續性的財政緊縮迫使芬蘭大多數的市政當局刪減經費,合併學校,增加班級人數,以及限制專業發展和學校改善。財政緊縮對教育造成最大傷害的莫過於裁減支持性人員、班級助理員,以及特殊教育人員。以前,芬蘭及早介入的作法使得低成就學生的人數相對較少。但如今,這些在閱讀、數學和科學表現不佳的學生人數正直逼國際平均值。這可能會驅使芬蘭的教育更形不公。我想,以下這句話或許可用來做為芬蘭的格言,那就是”教育的公平來得慢,卻去得快(Equity in education arrives on foot but leaves on horseback.)。”

 

我認為擺在眼前的事實是,目前大多數的OECD會員國已將自己國家的教育政策,例如課程、教學時間和考試制度等,盡可能地配合PISA,藉此提高自己國家的PISA成績。也因此,使得芬蘭的PISA排名受到了影響。芬蘭的教育政策完全不把在PISA表現卓越當成目標。

 

問:最新的PISA結果是否引起芬蘭教育主事者的關注呢?

 

答:就芬蘭來說,PISA結果主要是被用來與芬蘭自身進行的全國性調查結果做驗證,而不是將之視為單一指標。意思就是,PISA 2015的多數發現,其實芬蘭早已知之甚悉。對芬蘭媒體而言,PISA 2015並不是什麼大新聞。對於PISA結果,芬蘭當局表示芬蘭仍舊在OECD各國中名列前茅,但同時也對教育的日益不公表達關切。此外,對於芬蘭男孩令人驚訝的低表現,以及區域之間差距的擴大,當局也表示關切。

 

目前芬蘭的校園裡,有愈來愈多的移民學生。這些學生甫至芬蘭時,都不會說芬蘭語,而且學習芬蘭語比起學習其他語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PISA 2015的結果揭露出,與其他各國比起來,這些非在芬蘭出生的學生與其他學生在3科評量的差距相對較大。雖然移民學生的人數大約只佔PISA樣本的4%,但是兩者間的差距卻是個日益嚴重的問題。不過,這並不是芬蘭整體成績下滑的主因。

 

問:您能預測芬蘭將做出任何改變,以因應成績的下滑嗎?

 

答:芬蘭不把PISA結果拿來驅使教育進行改革。所以,不會有什麼政策會因為受到PISA的影響而有所改變。芬蘭教育部長已經發布了一項全國性計畫,主要是要改善小學和初中教育。該計畫的內容包括更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強化學生參與學校事務,讓學體學生從事更多的體育活動,以及教室裝設更多的科技設備。芬蘭人認為,因應學生學業成就不佳的最好方法並非提高標準,增加教學時數或分派更多的回家作業,而是讓所有人覺得學校是個更有趣,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地方。目前,芬蘭教育政策的其中一個主要目標,就是要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增加學校(所提供)的福利。

 

問:許多國家都試圖要學習芬蘭的教育成就。PISA的最新結果會讓其他國家裹足不前嗎?其他國家應該從芬蘭的成績退步中汲取到何種啟示,而您認為芬蘭又應該從這些結果中學到什麼教訓呢?

 

答:就某方面來看,芬蘭仍舊擁有世界上表現最卓著的教育體系。我認為其他國家依然可以把芬蘭視為一個有趣的例子,因為芬蘭的教育體系在許多方面都與日本或加拿大等同樣在PISA中表現卓越的國家相當不同。我們必須注意的是,PISA告訴我們的只不過是某國教育的一小部分而已。例如,芬蘭教育到底做了哪些東西,有更多的部分並沒有呈現在PISA的結果中。如果只聚焦於PISA的成績,就想獲得良好的教育靈感或啟發,那是相當短視的。芬蘭的早期兒童教育,高度尊重教育專業,極度重視兒童福利與全人發展,以及以其他模式替代所謂的績效責任制,凡此種種,對於其他國家來說,都還是極為有用且值得感到興趣的部分。

 

我認為,現在很有趣的是,其他國家可以更仔細地觀察芬蘭將會如何因應國際評量結果下滑的新局面。

 

對世界各國而言,他們所能獲得的啟示如下:

 

第一個啟示當然不是針對學校教育進行調整,以追求更高的PISA成績。未來幾年,外國的觀察家看到的是,芬蘭校園裡將落實更為統整的跨學科式教學,也因而減少了數學課和科學課的教學時間。他們也會目睹,芬蘭的所有學校將更重視藝術和體育活動。

 

至於第二個啟示,則是芬蘭將持續針對教育需求進行改善,同時增進教育的公平和平等。國際參訪者很可能會看到芬蘭透過各政黨間的加強對話及意見上的交流,使得教育體系得以為每個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最後,芬蘭應該從最近的PISA結果中學習到的教訓是,刪減教育支出必定要付出代價。在資源緊縮的情況下,認為教育表現仍會持續卓著,以及學校仍可繼續改善是極為短視的。至於芬蘭的政客和官僚是否真能嚴肅看待這些教訓,則有待我們持續觀察。

 

受訪者簡介

 

Pasi Sahlberg為芬蘭籍教育學者,擔任芬蘭國際行動與合作中心(Finland’s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Mobility and Cooperation)主任,並兼任Helsinki及Oulu大學教授。此外,亦是國際著名教改學者,曾任職於世界銀行(World Bank),並被許多國家聘請為教育改革顧問。著有暢銷書”Finnish Lessons: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及該書續集”Finnish Lessons 2.0: What Can the World Learn from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

 

(*本文取得Pasi Sahlberg教授中文翻譯授權,本人特此致謝)

Categories: 未分類 | Leave a comment

不藏私!多益獎學金得主:學英文靠這10個免費網站 撰文者張慶生(2011年多益獎學金得主)

不藏私!多益獎學金得主:學英文靠這10個免費網站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5568

Categories: 英文學習 | Leave a comment

學英文,怎麼學? 作者:李櫻 2011-04-28

學英文,怎麼學? 作者:李櫻 2011-04-28
英語教育已經延伸到這麼早開始學習,如果我們還是讓六歲的小孩,學習的方法和內容,跟我們以前國高中學的一樣,那只不過是浪費資源、提早消耗他對英文的興趣,又沒有讓孩子真正學好英文。
這幾年兒童英語教育的爭議重點,一直擺在「時間」。
家長非常關心「when」:什麼時候學,但是我要提醒家長的是「how」:如何學才是重點。
我並不是要跟家長講不要太早學,或你都不要學,英文又不是毒蛇猛獸,去接觸當然沒有關係,問題在於家長的態度和期許。很早接觸沒有關係,但是你一接觸的時候,你希望孩子能做出什麼?家長的態度和期望,決定了你是在幫忙孩子,還是讓他提早出局。 贏在起跑點,還是摔在起跑點? 很多家長希望,早點學就可以讓孩子變成真正的雙語,其實真正的雙語是很困難、在特殊情境下才會發生的。
多數情況是,每個人有一個語言是主要語言,用主要語言思考。譬如我算數學的時候,是用國語來思考。當缺乏主要語言能力時,你的邏輯推理、想像力、組織與篇章的能力,都會不足。譬如說,在幼稚園裡,如果你要孩子描述他昨天去哪裡玩、這是很重要的語言能力訓練。
中文能力,直接影響到孩子抽象思考的基本能力。如果主要語言能力沒有得到足夠的磨練,就投入到第二語言的英語,最終會「兩敗俱傷」,影響了孩子整體思考發展。 另外一個迷思是,家長希望小的時候記憶力好,小朋友會「不知不覺的學會」。
其實我們太過度誇大小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我們感覺小孩子彷彿聽聽就會了,那是因為他在學習本國語言的時候,他的周圍有數千數萬次的「輸入」。
他今天如果學英語,學校之外的主要生活情境卻不是英語,家長期待孩子聽一個單字三、五次、七八次,你就覺得孩子應該要會了,這會是太大的壓力和期待。 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輸入」絕對要大過於「輸出」。我們常看到補習班或雙語幼稚園裡,教一個故事或一首歌,他就期望孩子整個故事裡的東西都要會,整首歌詞都要記住,然後用一堆字卡,教孩子背單字,那孩子絕對不會再有興趣聽第二個故事了。
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去,很在意孩子學了多少單字、學了多少句子,好像孩子聽了兩個故事就有責任記得些什麼,這樣的態度讓語言學習成為一個苦刑。這就是我們無形中給孩子不合理的期望。 從小學,學什麼? 其實從小學英文,最大的優勢,並不是在背誦和記憶。研究指出,年紀小的孩子對辭彙和句法的學習比較慢,因為辭彙和句法是抽象的組合,到他大一點,抽象思考比較成熟了,反而學得比較快、比較有效率。
我們應該在對的時間作對的事。那到底什麼是「合理」的期待?從小開始學,要學些什麼? 幼兒最靈敏的是聽力,是對語音的感知能力。舉例來說,小孩子聽媽媽用中文罵他,其實他不一定每個字都聽得懂。但他聽的是「整體」,他不會害怕聽到不熟的字,或是聽到困難的東西,他會用他的推論,他的推論當然有時候會錯,但沒有關係,他還這麼小。
幼稚園的孩子可以聽中文的西遊記,那裡面很多詞和成語都是他們不了解的,可是無損於孩子對故事的理解和興趣。幼兒的英語學習,也應該從這裡開始。我們要善用兒童對不熟悉的語言的容忍力。
我的孩子,是台北市小三學英文的第一屆學生,因為他,我去他們班上做愛心媽媽。譬如說,我放漁夫和三個願望的故事給孩子聽,放過一次之後,我問他們說:「小朋友,男生們,你們喜不喜換這種太太當你們的太太?」小朋友都說不要,他們知道漁夫的太太很兇。其實他們不是百分之百聽得懂,但是他們可以從語調、情緒、不斷重複的句子裡,感覺得出故事整體的訊息。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家長不要以為孩子沒有把故事背起來,就是沒有學到英文,孩子從接觸中,學到的是語言的整體,比如語音結構:往上揚是什麼?往下降是什麼?句子停頓在哪裡……故事裡給了非常多的語法訊息。
很多家長會計較他可以「看得到」的成就,我的孩子三年級時沒有背什麼單字,在學校英文考三十幾分,另一個孩子可能背了三百個單字,但我不覺得我的孩子比較差,因為我知道,孩子學英文的初期,最重要的不是有形的辭彙或句法,我們目前業界補習班,甚至學校的老師,都太專注在有形的辭彙和句法上,但其實孩子早期學英文的優勢並不是在這裡。
要讓孩子提早學,有意義的學習,應該要先重視豐富的「輸入(input)」,給孩子有意義的、有上下文的故事。不要每個故事都要求他記起來,透過多聽、重複聽,孩子會知道,如果有些字彙是重要的,在不同故事裡就會重複不斷出現,至於在故事裡只出現一兩次的字,我們也不需要為難孩子啊,因為如果這些字夠重要,下一個故事裡一定也會出現。
所以我的孩子,或我帶的孩子,他們會有興趣一直聽故事,因為他知道聽第二個故事並不意味要背更多單字、或是要被測試更多東西。第一個故事次要的辭彙,可能到了第五個故事就變成主要的辭彙。孩子有的是時間,我們不需要半年、一年就要求他要背多少字。
我的孩子沒有真正背過單字,但是他的單字量是透過大量閱讀、聽故事錄音帶,慢慢的累積,而且累積起來他不會忘記,因為字詞出現在非常有趣的上下文裡,是有意義而且情境足夠的語言輸入與接觸,這是真正有意義的學習。
過程中,我們要多鼓勵孩子猜。我到台北市二十幾所小學訪視的時候,許多英文程度很好的孩子被選出來和我溝通,可是其中很少的孩子會真正做英文的課外閱讀。原因是什麼?他們都說,單字太多。我問他們:看到單字怎麼辦?孩子們都回應:查字典啊!我問:「那你不會猜猜看啊!」學生說:「猜不出來,不能猜!」 其實我們很小的時候看中文課外書,也不會認得每個字,但我們不會拼命查字典,孩子三年級以前,看故事書都要用猜的,這是語言學習裡很重要的能力,叫做「語用推論」。比如說媽媽在很生氣的情況下說了一句話:「你為什麼東西還在這裡!」小孩會知道,媽媽不是真的在問「為什麼」,很少小孩會去想個理由回應,小孩知道那是媽媽在罵人。
如果孩子善於運用語用推論的話,他在上下文聽到hamburger,然後聽到twenty dollars,他會很快去填補、連結,用他的生活背景和知識去推論、猜想。這是學習閱讀非常重要的技巧。 但是為什麼換成英文,我們就不鼓勵孩子猜猜看呢?我們在外語學習的時候太認真、太仔細。我們一直教孩子要逐字認識,我們教孩子要「從下往上」學習,先認識單字、再句型、然後才能閱讀,其實我們可以善用孩子在這個階段大膽猜測的容忍度,試著鼓勵他們做「由上往下」的學習。
比如說,我讓孩子聽故事,我一開始會問,你們覺得這個故事是和什麼有關的?譬如說他們聽到很多「the fish and the sea」,他聽到海這個單字很多次,但他還是不知道故事在講什麼,我就會問他:「你覺得這個故事是發生在山上,還是海邊呢?」慢慢引導他,讓他兜出一個樣貌和框架出來。如果我的孩子只聽得懂內容的五%,我就會給他一些中文的訊息,幫助他猜想。
我自己的孩子,以及我帶出的英文學習比較成功的孩子,都是因為他們一開始不怕聽到不熟悉的東西,他願意接觸、願意慢慢猜。我的孩子五年級的時候聽Arthur的故事,一個系列有時幾本故事書,他很喜歡聽,但很多詞他不會,也聽不懂,他聽到第五個故事,才發現:「啊,原來那個字是這個意思喔!」他原本的猜測可能是錯的,沒有關係啊,他年紀還小,他有的是時間可以給他推測的空間,在這樣的過程裡,他推論的東西讓他印象深刻。但是如果他真的辭彙比較少的時候,我會用中文去輔助他。
我並不認為,要學好英文不能用中文,你如果要讓孩子有意義的學習,其實可以用中文輔助他,幫助他從已知延伸到未知,一次學一點新的東西。 我並不是怕孩子受挫折,而是強調要善用孩子的長處來學習。當初我讓孩子自己選他有興趣聽的英文故事,其實他不是每個字都懂,但是孩子的容忍度很高,他聽不懂的,他可以從語氣、背景音樂來幫助他,如果是他自己有興趣的故事,他就會反覆的聽。
測驗,選他會的 我們現在比以前接觸語言的時間提早,優勢就是這個,而不是指望他提早去考試。我常問家長,你八歲或六歲就讓孩子去考英檢,目的為何?當你不斷有考試的時候,很多孩子會以為,讀英文就是為了考試,他已經把讀英文跟痛苦做了連結:讀英文是因為媽媽會高興、讀英文考試考得好會很有面子……他學英文,不是因為英文有趣,可以讓他聽到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聲音,可以讓他玩更多線上遊戲。
我們大人自己設想一下,如果我知道我讀完什麼故事就要被測驗所有細節,我還會喜歡學習做這件事嗎? 如果家長老師真的要確認孩子有沒有學到,的確有些孩子還真喜歡你考他,那我建議,選他會的,而且是選重要的考他。萬一孩子還是不會怎麼辦?那你就把問答題變成選擇和是非題,並且提供一些明顯是錯的答案,讓他很容易連想到正確答案,讓他有機會把正確答案說出來。
這其實是輔導的技巧,在互動過程中,讓孩子對英文更有信心,因為有信心,他覺得自己很棒,他就會想要再多讀一些,他就會有興趣。我常跟老師們說,我們的目的,不是要跟學生說:「你錯了!你又錯了!」比如說在教孩子發音的時候,我都比較忌諱和小孩子說:「這不對!」,我會說「你來看看你的嘴巴和我的一樣不一樣?」
我的孩子第一次英文考三十幾分的時候,我鼓勵他:「哎呀,媽媽如果是你的年紀來考,零分,你的同學做得比較好,是因為他們提早學了,只要給你一兩年的時間,你會學得和他們一樣好,或更好,根本不用焦慮。」我想父母親在學習的歷程中,要站在孩子這邊,讓摔在起跑點的小孩,對自己產生信心,對英文產生興趣。 螺旋式學習,取代直線式學習 英文的學習,不是直線式的學習,而是螺旋式的學習。
譬如說你學會了第一級的辭彙和句型,是代表你真的會了嗎?還是在限定的語意和限定的上下文情境裡,你可以了解那些辭彙,說不定換了一個場景、換了情境,你就未必了解那些辭彙的用法。很多孩子剛開始進步得很快,一直考考考,往上升級,但是到某一個程度就卡住了,然後家長就會說是孩子不夠用功,孩子也覺得自己很挫折,覺得自己變笨了。其實都不是,而是他在前面所學的基礎不穩固。
就像堆積木一樣,他一直在學新單字、新句型,直線式的往上升,每個級數的新單字都只出現三、五次,就要進階到下一級,基礎很薄弱,堆疊到高處,很容易崩倒。 語言和其他技能不太一樣,語言需要大量的應用。有些家長買教材的時候會說:「哎呀,這個主題我們小孩都已經會了,為什麼你們還編這種主題?為什麼幼稚園、小學都是這些主題,這裡面那些字我的小孩都會了。」
其實不然,孩子從國小到國中,他生活的主題其實就那些啊。所謂螺旋式的學習,不是一直要求孩子往上堆疊記憶新單字,而是迂迴前進,往前挪動時,舊的詞彙佔滿大部分,然後加一點新的,或是把學過的辭彙,放到新的情境、上下文裡學習。 我去小學訪視,常常疑惑為什麼在學校三年級老師要教這麼難的字,老師們的回應是:「學生都會了,他們都學過了。」比如說,主題教形狀(Shape),你叫三年級的小孩背八個十個形狀的單字,他到五年級也是會忘光的,因為這些形狀,沒有跟他學數學的時候連結,沒有跟他的生活連結,他可能這幾個月會,因為你要考他,他只好不斷的背,但這十個形狀不是他生活裡真的會不斷重複出現的東西,你的教學和力氣就是用錯地方。
很多幼稚園、小學的小朋友,背了很多動物或恐龍的名字,其實對未來英文的學習,意義並不大。 還有很多中學的教學,參考書、補習班的補充,很大的重點放在句型的分析和代換。句子裡什麼叫主詞、動詞、代名詞…… 。但這個不是文法能力,而是「文法分析能力」,如果你了解文法,你的文法正確,你可以看懂一篇文章,你可以正確的讀出一篇文章。我要測試學生文法有沒有問題,就會讓學生唸出來,他如果念的斷句不對,我就知道他不了解這句子的文法。 我們一直誤以為「文法分析能力」等於「文法能力」,我常聽到朋友或學生家長抱怨,小孩子念英文花費了很多時間,結果英文還是越考越差。我翻開他們的參考書看,發現裡面都不是「英文」,而是編者在解釋那少少的幾個英文辭彙,所以基本上你念了很多參考書,但你沒有念到「英文」,而是念了很多某人對文法的分析,而那個分析往往還是錯的。
補習班老師經常教的文法,這個句型等於那個句型,越補充越多,好像老師補充越多就越權威,但是仔細去看,他所補充的句型,到第三、第四個句型,很可能是上一個世紀的人用的,現在已經很少地方使用。或是他補充的第二個句型和第一個句型出現的情境完全不一樣,語用功能完全不同,怎麼可以代換呢?我常舉中文的例子告訴學生,我說「我愛他,會等於他被我愛嗎?」誰會在講話的時候說「他被我愛?」你會覺得這個人秀逗了嗎? 我們在英文學習過程裡,為什麼要不斷一直練習這些代換呢?句法當然重要,但是是這樣教嗎?是要教這些嗎?現場老師們常說,要教的東西太多,總是講不完。
或許我們應該先想一下,你教的東西,真的是有必要教的嗎? 舉例來說,國二學生學到How old are you,坊間參考書裡就會寫how old are you 等於What’s your age?教完這個句型代換,參考書就會補充說,人家問你how old are you,因為主詞是you,所以你要回答I am thirteen,因為What’s your age主詞是your age,所以回答時要用第三人稱單數,要說It’s thirteen我就要問,這是誰說的?人家問你What’s your age?你不能回答I am thirteen嗎?我們首先要去想,為什麼學生在學how old are you時,你一定要告訴他,這句話等於What’s your age?這句話只有在填表、驗明正身時用得到,不會有人平白無故問:「你的年紀是什麼?」
當然,可能的句型代換有很多,但可能的都要窮盡嗎? 這是家長和老師很容易被困惑的盲點。家長很容易覺得,老師補充得越多,越是好老師。但其實要老師補充最容易了,拿起參考書抄都抄不完。真正優秀的老師,是當他教新的句法或辭彙時,他知道怎麼樣連結到學生已知的、舊有的知識庫,他知道如何透過學生已經學會了的句型,引介出新的單字,或是用新的句型,複習舊的單字。
這樣學生才能一面學新的東西,一面把舊的東西不斷的複習,成為螺旋式前進的學習。而不是學太多「可能但不實際(possible but not realistic)」的東西。 螺旋式教學,面對目前的雙峰現象,也是很好的解決方式。學過的孩子,緩一下腳步,不是在等別人,而是穩固你的學習基礎,不要把基礎建立在沙子上。 面對雙峰落差的學習法:作好最基本的事 我們讓孩子在很少量的閱讀裡,面對有限的句型去做無窮的代換,把力氣花在這裡,是浪費他閱讀真正英文、增加「輸入(input)」的時間。
面對程度好的學生,當他已經可以很能掌握課本內容的時候,老師應該給他的補充,不是去支解課本的東西可以代換什麼,而是你鼓勵他去讀一些跟課文程度相當,或主題相關的英文故事或文章,老師可以引導他的閱讀,但不是要讓他把所有補充教材的單字都背起來。 至於程度不好的學生,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已經很困難了,為什麼還要支解代換呢?最好的方式,應該事讓他有機會朗讀、熟讀課文,文法不要再衍伸了,因為衍伸太多沒有用,他原本一個可以記起來,你告訴他三個,他連第一個都記不起來了。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基本的課文、句型了解清楚、反覆練習。 我自己在鄉下長大,成長的過程裡也沒有很好的英文學習環境,我就是喜歡聲音,我常會錄下自己的聲音,反覆錄、反覆聽,自我練習、自我糾正。到了高中時我才開始聽空中英語教室,把裡面的內容重複聽,持續聽兩年,聽不懂,我也不害怕,我把單字放在內容裡去學,經過這兩年,我到高三,課本翻開竟然覺得沒有什麼單字或不懂的句子。因為我真的把時間花在「英文」,而不是「something about English」。
我自己,或是我教過程度好的學生,不論家裡的資源是否優渥,都有一個特質,他會以任何方式得到「輸入(input)」,有的學生還會把電視影集錄影起來,廣告時去查他覺得有趣的詞,程度好的學生幾乎都是這樣的。 大陸人學英文很流行大聲念出來,對著牆大聲念,有些人覺得很誇張。其實朗讀是很好的練習,你可以聽到自己的聲音,聽到自己怎麼組織這個句子,何處該停頓、語氣如何,都代表你是否了解文法與結構。但我們的孩子卻很少朗讀課文,連程度不錯的學生,你叫他念出聲,他念的都不是句子,而是十幾個單字的組合。等於他學了這麼多文法分析,要他用出來的時候,能力仍是缺乏的。
國小學習重點:字音關係 其實英文在國小階段,只要能把二十六個字母,字音的關係、語音辨識能力學好就夠了。他語音辨識的能力沒有建構好,就急切的要去背單字,他聽都還沒有聽清楚,你就要他說出來,他就只有想盡辦法找一個錯誤的、急就章的讀音來代替。孩子如果能把語音辨識的能力,在小學階段建立起來,他未來就可以省下很多力氣去死背單字。
我們現在有一個蠻嚴重的問題,大家也很忽略了語音辨識這一塊,好像隨便的老師都可以去教一、二年級,沒有找一位口齒清晰的,對語音概念清楚的老師,去教最基本的課程。 很多人誤解說我這樣講是太挑剔孩子的發音,不是,我並沒有說要孩子的發音百分百、漂亮,但是他能夠辨識啊。比如,老師有時候考聽寫,老師唸「貝的」,到底是bed 還是bad,他說答案是 bad,可是我聽起來都不是bad啊,那我的自然發音法不是學假的嗎?辨識能力非常重要。所以我跟老師的講習常說,並不是要各位的發音漂亮,但是要能被辨識,你可以用錄音帶輔助,要能夠做出正確的口形,嘴形。
比如孩子看到你的嘴巴,e有嘴形變化,a沒有變化。他看你的嘴形就可以模仿出正確的發音。 我們教師的養成教育,或說整個教學裡面,可能對早期教育裡面錯失了語音這一塊,所以我們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時間、金錢,可是沒有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所以初期看起來蓬勃發展,好像小孩朗朗上口,其實是一個很不紮實的基礎。
我們不能苛求老師說他發音一定要很漂亮,或他文法要完全精準,可是老師至少要覺知發音的重要,所以他會善用輔助的CD,配合視聽教學。所謂我們目前初階的學習,到小學三年級之前,教育部的學習大綱非常清楚,這個階段的重點就是語音,以及提升孩子的興趣。可是老師都會覺得那都沒什麼好教啊,那就直接跳到很豐富的單字或句型裡去,感覺上學了很多,可是最重要的基礎卻沒有建立。
英語教育已經延伸到這麼早開始學習,如果我們還是讓六歲的小孩,學習的方法和內容,跟我們以前國高中學的一樣,那只不過是浪費資源、提早消耗他對英文的興趣,又沒有讓孩子真正學好英文。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9285#sthash.LB8q9KxF.dpuf

Categories: 英文學習 | Leave a comment

徐薇:恩威並施,修練英語力

作者: 徐薇 英語補教名師 2008-10 親子天下專特刊
很多人知道徐薇,她是家喻戶曉的英語教學天后,但很少人知道徐薇有個國一的兒子強納森,英語已有高三程度。不過她承認,自己的寶貝兒子,完全沒有遺傳到她對英語的熱情,她得用盡千方百計,才讓孩子在半推半就中,逐漸修練出英語力。

很多人知道徐薇,她是家喻戶曉的英語教學天后,但很少人知道徐薇有個國一的兒子強納森,英語已有高三程度。不過她承認,自己的寶貝兒子,完全沒有遺傳到她對英語的熱情,所以她得用盡千方百計,半誘半騙,才讓孩子在半推半就中,逐漸修練出英語力。
但有一天,強納森特別提醒她,回家後別忘了到電腦上看他最近剛完成的作品。一頭霧水的徐薇,才發現原來兒子默默地寫了一本風格很「電玩」的英文小說!那瞬間徐薇的感覺是:強納森一定是對英語學習產生興趣了,否則不會花這麼多心思完成這本「巨著」。
究竟,在強納森的學習之路上,徐薇用了哪些「招數」?且聽她娓娓道來……

我一直認為,關心英語力的家長,最好在孩子升上國小四年級以前,先為他打好基礎。而這個階段的學習重點,一是讓孩子認識這個語言,二是訓練孩子的聽說能力。我的方法是請外籍家教,但這未必適合每個家庭,有些家長送孩子上美語幼稚園或補習班,也不失為一種接觸英語的方式。
我雖然是英文老師,但我相信中英俱佳的人才,未來才最搶手,所以平時在家,我與孩子一律用中文溝通。我喜歡相聲,就帶著孩子聽遍兩岸相聲演出,而強納森在相聲的薰陶下,中文作文也寫得活靈活現。
善用夥伴與競爭關係,從興趣下手
學英文不必從「念英文」直接下手。孩子喜歡打球,就給他NBA雜誌;喜歡設計,就給他相關書籍。有興趣在背後支持,孩子學起英文才會自動自發。
像我和我兒子都很喜歡「史瑞克」,只要在搜尋引擎打上「Shrek」,就可以找到許多相關資料,包括完整的工作人員表,這時候我就可以順便教教孩子,電影製作中不同職務的英文該怎麼說。
如果孩子還是興趣缺缺怎麼辦?我的做法是,讓孩子從溝通中體會語言的價值。每年暑假,強納森都會和住在美國的表哥玩在一起,英文的聽說能力很容易就突飛猛進。
此外,住在我們家附近的鄰居 David常來玩,我就拉著他和強納森結伴學英語,也把外籍家教介紹給他。我利用英語食譜,帶著兒子去超市玩「採購遊戲」時,也會帶著David一起玩。孩子有了伴,什麼都帶勁。
除了夥伴關係,同儕間的小小競爭,也會激發學習鬥志。
強納森五年級時,班上來了位從小在英國長大的新同學。有次學校要舉辦英語演講比賽,老師要他與新同學舉辦個「賽前賽」,講題是「我的學校生活」,由同學投票決定派誰代表參加。
讓我意外的是,平時只要一說到背英文,整個臉都「揪」成一團像小籠包的兒子,這次二話不說,整個原本是他打電動的星期天,都在埋頭苦背講稿,卻沒有聽見他抱怨過一聲。
結果揭曉,兒子獲得十六票,新同學拿下十七票,而這位同學代表班上參加全校比賽,也拿下第一名。
最讓我高興的是,兒子告訴我同學贏得全校第一時,神情絲毫沒有流露忌妒的意味,而是真誠的祝賀。從一個母親的角度,兒子展現了善良的人格特質,這比他拿到演講比賽冠軍,更令我欣慰。
學英語像練功,有紀律才會有結果
我在補教業工作,但我一向認為補習班絕非萬靈丹,紀律非常重要。
學英語就像練武功,補習班傳授招式心法,家長則需督促把關。所以,兒子從小學四年級,就到我的國一資優班上課,老實說也是在我的緊迫盯人下,才能累積英文實力。我會要求孩子,每天要做完學校功課和規定的英文進度才能玩耍、看電視。學語言需要下苦功,沒有嚴格要求,很難成功。
相信很多人不知道,徐薇的孩子,也會念英文念到掉眼淚。那是因為,我對孩子的學習進度要求非常嚴格,完全「鐵面無私」,非常講究學習「紀律」。
我會要求他每天做完學校功課後,也必須做我規定的英文作業,才能看電視或玩耍。曾有一次,我發現他沒有完成進度,卻在電話裡告訴我他已經念完了。我回家後,就把他叫到跟前,很嚴厲的問他:「你自己告訴我,錯在哪裡?」敷衍加說謊,我絕對不允許。
曾有人形容,學英文像減肥,我覺得很有道理。你看,坊間的減肥方式琳瑯滿目,為什麼還是有人減不下來?理由很簡單,因為沒有切實履行。
學英文也是同樣道理,許多家長很重視孩子的英語力,買了許多教材,也讓孩子上美語補習班,但是學習效果還是不好。原因就是沒有嚴格要求孩子「練功」。
恩威並施,運用交換技巧
但我絕不只單單當孩子的嚴師,也搶做孩子的「麻吉」。我會蒐集年輕人的流行資訊和話題,刻意融入孩子的世界。
以我為強納森舉辦的小派對為例,他們喜歡玩網路遊戲,我就特地在家準備了三部可同時上網的筆記型電腦,當然也少不了披薩、可樂,讓他們廝殺個過癮。我雖然在家「監督」,但我都大聲宣稱:「不要理我,I don’t exist.」
我可以陪孩子玩網路遊戲、聊漫畫與電影,舉凡《名偵探柯南》的毛利小五郎,或《烏龍派出所》的兩津勘吉,我都可以聊得很起勁。我深深相信,和孩子相處,一定要「投其所好,他們才願意投你所好」。
孩子的本性都愛打電玩、看電視。我的建議是,家長還可多利用「交換」與「選擇」的技巧。
比方說,我會要求他一小時專心念英文,然後去做任何他想做的活動。
很多家長也會對孩子說:「來讀英文好不好?」這種問法不好,因為孩子真正的答案一定是「不好」,但是又沒得選,心裡就會很鬱悶不爽。如果是我,就會讓孩子在「讀英文」與「寫數學評量」中選一項。雖然選項不多,但至少他有所選擇,就會比較心甘情願。
說起來,在學習這條路上,父母和孩子時時都得拔河。但當看到孩子的能力不斷成長,就感到一切都值得。
(本文摘錄自《教小孩學好英文》,徐薇著,《天下雜誌》出版)

Categories: 英文學習 | Leave a comment

生6個娃 全部上哈佛耶魯 她是怎麼做到的? 2016-02-11 10:30 AM 成功育兒 全惠星

【新唐人2016年02月11日訊】全惠星出生於首爾,梨花女子大學英文系二年級時,以全額獎學金作交換學生去美國留學,在迪克遜大學學習社會學,後進入波士頓大學研究生院,取得社會學博士和人類學博士,曾學習漢語。作品有《有奉獻精神的父母培養大人物》。

全惠星,博士,曾任耶魯大學教授,現任東岩文化研究所理長。(baby.kangq)

 

她被譽為「韓國首席媽媽」,她用自己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將6個子女全部培養成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博士,畢業後,他們分別擔任著名大學的教授、院長和美國白宮衛生部長助理等要職。《紐約時報》評論認為:「這個成功的家庭,可與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如今,奇蹟的創造者全惠星女士,成為全球媽媽的典範。

 

全惠星接受美國哥倫比亞電視台專題採訪時,透露了她獨特的教育理念:「我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啟發,中國有句話『功夫在詩外』,運用到我的教育方法中就是功夫在『學』外。」

 

先來看看她6個子女的情況

 

大女兒慶信,哈佛畢業,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博士,現任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

 

大兒子京柱,畢業於耶魯大學醫學院,曾任馬薩諸塞州衛生和公共服務部部長,現任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二兒子東柱,中學獲得美國總統獎;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

 

三兒子洪柱,哈佛大學學業後,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後回到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之後受到耶魯大學法學院的邀請,成為該學院首位韓裔客席教授。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院長。曾出任助理國務卿,主管人權事務。

 

二女兒慶恩,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後,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臨床法學客席教授。耶魯大學聘請的首位非白人的女性客席教授。

 

小兒子定柱,哈佛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後,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和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獲得了美術學領域的最高學位——MFA(藝術碩士)。

 

說下這位首席媽媽的家教心得

 

1、媽媽們要懂得發展自我

 

自我發展,就是在個人的職業範圍內,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華。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媽媽都要盡最大努力去開發自我。要想培養優秀的孩子,就要先提高母親的能力。母親對一個家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對女性來說,事業和家庭就像小鳥的兩隻翅膀,只有力量均衡才能展翅高飛。女性如果不能把自己所處的社會和家庭結合在一起,不能積極愉快地生活,那麼,她的整個家庭,包括丈夫和孩子都會受到影響。

 

母親應該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一個均衡點。是否進入職場工作並不重要,關鍵的是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自己所承擔的職責,能否積極主動地自我發展,有無能力排列事情的先後順序,並解決家庭和事業相互衝突所產生的矛盾和困難。

 

記得在我的孩子即將進入高中的時候,我也面臨過繼續工作還是照顧家庭的選擇。當時為了從財團那裡爭取到更多的研究經費,我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工作,並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但在孩子面臨升學問題,需要對話和勉勵時,我仍然選擇了孩子們。社會學學會的活動剛好訂在孩子正式開學的前夕,在我的專業領域裡,這是非常重要的聚會,但是我幾乎沒有去參加過。

 

2、絕對不要為孩子犧牲自己

 

我懷上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心情很焦慮。我日思夜想怎樣做個好父母,怎麼才算好父母,加上當時又沒有別人的指導,連相關的書籍也找不到。我陷在這樣的焦慮中,不能自拔。後來,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回憶起他們對我的教育過程,瞬間,不只是育兒問題,就連人生問題也好像是重新聚焦了一樣,變得清晰明朗起來。

 

我的父母不是為孩子無條件犧牲的人。他們始終在學習、進步,充實自己的人生,他們的生活態度和世界觀影響到了很多人,也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我從小時候他們對我的教導為起點,重新回顧了我的人生。這真是一次漫長而獲益匪淺的過程。在回憶中,點點滴滴的細節,如同養分重新滋養了我的內心。對我來說,懷孕不僅是做母親的開始,而且也是作為一個人,重新考慮今後的路、該做什麼以及不該做什麼等問題的寶貴契機。

 

一般懷孕的母親都是如此,在欣喜的同時會擔心自己是否有能力成為一個好母親。這種擔心是必要的,一定要聽從自己的感覺,有了擔心的情緒,不要逃避,不要視而不見,要多考慮如何解決和疏導自己的擔心。這時如果想不清楚的話,以後就可能受到影響,偏離好父母的標準。

 

如何成為好父母呢?

 

很多父母愛孩子至深,可能認為要一切為了孩子,無條件為孩子犧牲,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全方位受到呵護。但是我不這麼認為。前面的文章中我也提到過,作為父母,關鍵在於如何能夠成為孩子們的引導者,幫助他們看到未來、走上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

 

要想成為最好的引導者,父母首先要思考自己的人生目標。為了目標,計劃好自己的人生,日積月累,始終進步,並有能力去幫助和影響他人,方能成為孩子的好榜樣。如果父母沒有這樣的能力,不能給孩子適當的指導和幫助,不能讓孩子從內心裡感到敬佩,那麼,孩子們自然不會向他們學習,即使他們為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激不盡。

 

僅僅有能力養育孩子,卻沒有能力引導孩子的父母,並不是合格和優秀的父母。父母自己一定要有目標意識,即使為人父母了,也要繼續努力。父母的人生應該是完整的,不能被孩子所隔斷。做到這點,反而會比無條件犧牲更難。但是,這才是真正愛孩子,也愛自己的父母要選擇的路。

 

在這一點上,我們要想想,現在我對孩子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出於真正的愛?我是否被一定要為孩子無條件犧牲的這種價值觀所包圍,執著於孩子,而忽視了讓自己成為被孩子所尊敬和愛戴的父母?我是否將孩子看作是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的代理人?父母生育了孩子,但並不能擁有孩子。父母和孩子從一開始就是各自獨立的,大家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如果愛孩子,就要從「好母親情結」中擺脫出來,努力做自己。

 

3、創造一個隨時隨地讀書的環境

 

無論在家裡的哪個角落,都有學習的氛圍。這一切都是我先生所營造出來的。不用強求他們去學,孩子們的眼裡只能看到書桌和正在學習的家人,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是我們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剛結婚的時候,在我們租住的公寓里只有一張書桌。我和先生都是喜歡學習的人,對我們來說,一張書桌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說我可以先在茶几上學習。但先生馬上反對,說那樣的小茶几怎麼能用來學習呢。

 

然而,我們當時的經濟情況並不允許我們購買更多的書桌。所以,我先生只要有時間就去二手市場,希望能給我找到一個合適的二手書桌。終於有一天,他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回來了一張看起來不大卻很別緻的高檔書桌。

 

在我們家,書桌並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傢具,而是用於學習的特別傢具。先生費心為我準備書桌,是因為他不但將我看做他的妻子,更將我視為一名學者,所以這張書桌才顯得更加珍貴。每天晚上刷完碗之後,我就坐在書桌前學習;哄著孩子們睡覺之後,我也會坐在書桌前繼續學習。看到母親努力學習的樣子,孩子們自然而然將學習當做是生活的一部分。

 

父母只要讓孩子們懂得學習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等於是為孩子做了一切有關學習的事情了。如果父母能夠自然地坐在書桌前,孩子也會跟書桌親近起來的。比起說「你學習吧」,更有用的是說「我們學習吧」。

 

正因為有這樣的認識,我先生無論到誰家裡,都會先觀察那家的書桌。如果人家沒有一張像樣的書桌,他總是會無法容忍地說上幾句。

 

因為有這樣的先生,我們家裡到處都是書桌。到我們家裡做客的人都會問:「你們家裡的書桌為什麼這麼多?」六個兄弟姐妹加上我們夫妻,每人有一個書桌,這樣就是八個了。但是我先生並沒有滿足於此,他在房東設計好的地下遊樂室里擺上了一圈書桌,把房間布置成了一個圖書館。這下,我們家裡的每個人都有兩個書桌了。為了讓孩子們的朋友來我家時也能夠學習,就又多準備了兩張。在不太大的家裡,光書桌就有19個,再加上餐桌和茶几有時也充當了書桌的作用,算起來就更多了。

 

因此,無論在家裡的哪個角落,都有學習的氛圍。這一切都是我先生所營造出來的。書桌多了,孩子們就自然地想到去學習。實際上,也確實起到了那樣的效果。不用強求他們去學,孩子們的眼裡只能看到書桌和正在學習的家人,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是我們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們放學回來,首先會馬上完成當天的作業,然後去地下圖書室,做其他自己喜歡的功課,最後才出去玩。家裡書桌比較多,因此在孩子們學習的時候,如果有朋友來玩,就會坐在一旁的書桌上跟著一起寫作業或者讀書。附近鄰居都說,到了我們家,孩子們就會開始學習,甚至有些父母會在每天下午的時候把不願意學習的孩子們送到我們家裡來呢。我們家裡的地下圖書館,既是我們家孩子的圖書館,也成了附近孩子們下課後的圖書館。

 

最近,我還發現有些父母為了孩子,將房間裝飾得很漂亮,但是房間里卻看不到父母希望孩子們學習的心意。而在我們家,一個房間首先要布置的就是書桌,這樣放置其他傢具的空間相對縮小了,看上去總會顯得很擁擠。此外,先生怕書桌的邊角過於銳利會碰傷孩子們,所以全部削下來了。又不是專業的木匠,他的手藝不可能做得好看。如果不知情的人看到,還以為好好的傢具被弄壞了呢。

 

老實說,我也不太喜歡房間這樣的模樣,我也想像其他的主婦一樣,將家裡裝飾得很漂亮。但是,我們家裡的每一個角落,都呈現出先生對孩子們的心意。現在回想起來,房間里充滿家庭親情的氛圍,可能就是最好的裝飾吧。

 

我並不是說讓所有的父母都將書桌搬進房間。我只是想告訴大家,如果想要讓孩子們學習,要做出怎樣的實踐,以及這樣的實踐需要什麼樣的精神。

 

4、感情好的夫妻容易成為榜樣

 

父母相互尊重,會對孩子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而常常吵架的父母,尤其是常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的父母,他們孩子的成長肯定會出現問題。

 

夫妻間普遍互相尊重的現象,是東方家庭的一道風景。一說起東方式家庭主義,人們大多會想起家長式作風的弊端,但是,我們的傳統有更多值得肯定的地方,需要我們發掘和發揚。

 

有些人認為我和先生的感情會特別好,或者共同點非常多。但其實,我們與其他夫妻沒有什麼不同。也並不是說我們不吵架,只是一開始我們就很了解對方的長短處,所以,遇到分歧,我們更懂得尊敬和認可,而不是粗暴地拌嘴或大吵大鬧。

 

我們之所以盡量避免爭吵,而是用溝通來解決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不想影響到孩子,想努力為孩子們做好榜樣。

 

我和先生在學問研究上有很多共同點,但在瑣碎的生活上,卻有很多分歧。例如,他對什麼都很節省,我則不然。雖然我也不是喜歡浪費或奢侈的人,但在具體細節上經常跟先生發生衝突。如果要請客,我喜歡準備很多材料,這個、那個,豐盛而周到。他卻看不慣,每次都跟我強調說,不要忘了工讀生的身份。我就不同意,我們是在請客,難道不該比平常好一點嗎?

 

「如果要這樣,就不要再請客了。」最後,看到說服不了我,他說。

 

「我再也不請了。」我也生氣。

 

但是過一天,客人又來了。我想盡我的誠意去招待客人,把菜準備得好一點,用新鮮的材料、上好的食物。我很有興趣去做這些,雖然這樣會非常累。但他竟然一句謝謝都沒有,反而責怪我。

 

我非常難過,但忍著不跟他吵架,並且,我知道我們之間差異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不好客,而是成長環境不同。我的父親是個企業家,我從小生活優越,而母親也特別注重飲食;而先生從小離家過寄宿生活,不同的環境,肯定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待客標準。通過與丈夫的不斷對話,我們彼此慢慢認同了這種差異。

 

有時候也覺得正如母親所說,夫妻之間有差異是好事,這樣才會彼此珍惜。

 

儘管我們盡量避免,但爭執還是有的。若被孩子們發現我們在吵嘴,我就會想起母親曾說過的「一個家庭裡面至少得有一個唱紅臉的」這句話,而我也這樣告訴孩子們,跟他們講,要允許差異的存在,夫妻之間的差異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益處。當然,在孩子面前,我從來都是為丈夫樹立父親的權威。

 

這也是母親的角色。如果母親不尊重作為父親的丈夫,孩子也不會認可父親的權威,這樣一來,父親的教導就無法站住腳。反之亦然。在妻子成為母親的瞬間,丈夫就要開始樹立妻子的權威。如果丈夫尊重妻子、認可她的權威,孩子們才會尊敬、跟隨母親。如果丈夫無視妻子,孩子們也會無視母親;同樣,如果母親無視丈夫,會使孩子們敵視他們的父親。

 

我認識一個女孩子,很優秀,很懂事,但是她告訴我,她最大的苦惱就是處理不好跟母親的關係。原來,她的父親嫌棄妻子沒出息,一直跟她說,千萬別像你媽媽那樣。所以這個女孩從小就跟媽媽疏遠,長大後她才意識到這種疏遠大大地傷害了母親,也傷害了自己。但是再想恢復,談何容易。

 

夫妻生活中難免會在微小的地方產生分歧,但是,決不能過度。特別是如果這種情況經常被孩子們看到,他們的不安情緒會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夫妻雙方如果都抱有以交流來解決一切問題的態度,那麼,一切的分歧都容易處理。當然,交流並不可能會完全消除分歧,但可以加深彼此的理解,而這樣一來,夫妻感情就會更加深厚。

 

你看,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夫妻相親相愛的過程;而感情好的夫妻,肯定會教育出更成功的孩子。

 

其實,我們夫婦還有其他很多分歧,但好在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我們達成了共識。對於孩子的教育目標,對於如何成為孩子的榜樣,我們看法相同,因此才能夠互相忍耐,互相妥協。

 

是的,我們都想成為好父母,有了這個共同點,我們的其他問題就很容易溝通和解決。有了這樣的環境,孩子不可能成長不好。

 

5、打開孩子心靈的方法

 

我們家每天早上一定要一起吃早餐,這為我們的交流提供了好時機。無論有什麼樣的狀況,無論有多忙,在家裡的家人都要一起吃早餐,這是我的先生定下的原則。不單單是因為吃早飯對人體的重要性,還因為能夠讓自己從每天早上開始認知「家庭中的我」。在新婚的時候,我非常厭煩這樣的原則,但是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卻發現這是非常好的習慣。

 

早上看到孩子們的表情和氛圍就能大概猜出孩子身上發生的事情了,並且能夠輕易地提出問題。看到比較憂鬱的孩子,母親就能表示關心了。但是表示關心並不等於直接向他們提出問題。直接問的話,不但不能讓孩子感受到你是想跟他交流,反而讓他覺得被你發現了什麼事情。

 

尤其是對於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他們的情緒波動很厲害,叛逆、煩惱、憂鬱……負面情緒一大堆。如果父母不知道問題所在就直接去問,會使孩子反感,追問太多,則只會讓孩子陷入更加混亂的狀態當中。

 

這時候,我會問跟這個孩子使用同一個房間的其他兄弟姐妹:「他有什麼苦惱嗎?」

 

住在一起的孩子肯定比我更了解情況,跟這個孩子談談,就能了解得差不多了,然後再對症下藥,效果往往很好。當然,現在很多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這時候,孩子的好朋友可以擔當同樣的角色。

 

在跟孩子交流之前,多問問周圍的人,做好準備,這樣一來,也就不用聽孩子們抱怨「媽媽你什麼都不懂,還……」的話了。

 

在與孩子的交流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解交流的性質。有的話在全家人都在的時候說比較好,而有的話只有兩個人的時候才能講。如果不能區別這一點,會讓本來就敏感的孩子感到更加傷心,矛盾也就越來越大了。

 

另外,要注意引入交流的時機,最好不要直接跟孩子說「我們來談談吧」。這種單刀直入的形式,會讓開始交流之前的氛圍變得尷尬又生硬,孩子也很難一下子對你敞開心扉。與孩子一起做他所喜歡的事情,購物啊、看電影啊、看電視啊等,自然地營造一個兩人時間,氛圍變得輕鬆自然了,聊天就可以開始了。

 

此外,與孩子們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我就經常利用給孩子們理髮的時間,通過給孩子們理髮、撫摸他們、給他們擦粉等自然的碰觸,我們的親密感更加強烈。那時自然地問他們我好奇的事情,孩子們便不會排斥。

 

有一次,從周圍的孩子那裡聽說有個孩子因為異性朋友問題而苦惱,我就假裝不經意地跟孩子提起他關心的話題:

 

「新學期有沒有轉學來的同學啊?我小時候有一次班裡轉來了一個同學,太帥了,我的心一整個學期都『咚咚』地跳個不停呢。」

 

這樣一來,孩子也能夠自然地提出他自己的問題了。

 

在聽孩子說他的故事的時候,最好不要直接作出評價。如果孩子感覺到家長是在分析和評價自己,他就不想再說了。因此,父母可以提出其他問題,或是同意孩子的做法,來繼續誘導孩子講出來。

 

「媽媽,我參加班長競選,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對於這樣開始講話的孩子,馬上評價說「你為什麼只有這水平,那時候應該這麼做……」等等,孩子馬上就會閉上嘴巴了。

 

「你參加競選,其他同學都支持嗎?」

 

以這種形式提出其他問題,了解孩子當時所處的狀況,就可以了解關於孩子人脈關係的情報。如果孩子說有其他的競爭者,在班長競選中覺得比較困難,就不能直接拿他跟那個競爭者做比較。要給孩子思考的機會,讓他自己整理好思路。這樣一來,他自己就能夠分析出競爭者的優缺點,並在日後加以改正。

 

另外,交流不能像講課一樣事先定好時間,要努力讓交流自然地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要給孩子「只要是關於你的事情,母親什麼時候都願意傾聽」的確信,這樣,即使母親沒有發覺問題,孩子也會主動開口說出來,從而使問題得到解決。

 

在交流的時候還有一點要注意,不能給孩子「我是大人,你是小孩,你要聽我的話」之類的暗示,最好表現出相反的態度,讓孩子感覺他是在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這樣,他會很愉快,也很有成就感。

 

6、與孩子溝通的訣竅

 

我聽過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一長大,就跟自己有隔閡了,什麼事情都不愛跟自己說,而他跟同學、朋友卻好像無話不談。

 

遇到這種情況的父母,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到底是誰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孩子不跟父母溝通,主要是因為他覺得跟父母溝通沒有意義。一來,父母不理解他,總是從自己的角度教育他;二來,父母不能提出建設性或者啟發性的建議。如果跟父母說說心裡話,父母總拿自己的經驗大做文章,聽不進孩子的想法,不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的話,哪個孩子還願意跟父母談心呢?

 

好的父母要始終記住兩個詞語:聆聽,建議。

 

二兒子東柱在醫大做研究員的時候,有個財團提出了研究課題,東柱積極響應,提出了一整套企劃,但最後,研究費用卻被在他看來比自己的企劃案做得差的人得到了。東柱覺得自己的方案非常優秀,心裡很不平衡,馬上給我打來電話。

 

「那人提出的企劃案跟我的性質相近,但是水準比我的差,結果我的研究申請被拒絕,他的卻被選用了。怎麼可能這樣不公平呢?」

 

聽到這話,我跟他說:

 

「東柱,不要認為這件事是你跟這個財團的最後一件事,要把它當做這是你們之間合作的開始。畢竟,最終的結果還沒有定下來,你還有努力的機會。如果你真的對自己的研究項目有信心,就接受結果吧。不要在背後不滿和抱怨,那樣無濟於事,別人也不會知道。去聯絡評價你研究項目的人,問清楚你的研究項目為什麼被拒絕、不足在哪裡、為什麼沒有給你研究費用,藉此再次有條理地向那個人說明你研究項目的優點吧。」

 

聽了我的話後,東柱特地從波士頓趕到華盛頓去找那個負責人,將自己研究項目的特點向他一一說明。最終,東柱得到了那個美國最大財團的研究費用,成功地開始了自己的第一個研究項目。

 

如果東柱當時沒有再做嘗試,只是一直在那裡抱怨的話,肯定就失去了一次推進研究項目的機會。東柱說,我的建議給了他很大的幫助,所以非常感謝我。後來,在他的同事們申請研究費用的時候,他也提出過同樣的建議。

 

其實,我學習的是社會學,東柱學習的是醫學,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專業。但是在學界中,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相似的,我也曾用這樣的方法去申請過研究費用,好幾次都取得了成功,所以才能夠給孩子實質性的建議。

 

我自己非常珍惜這樣的經驗,不僅讓自己有所收穫,同樣也能給孩子的成長提供幫助,我特別有做父母的成就感。所以,我以我的經驗告訴所有的父母,一定要讓自己成長,不斷想辦法提升自己的人生,解決自己人生中的問題。這樣,當孩子需要幫助時,我們才能擔當起一個有意義的角色,而不是陪著孩子一起發愁。

 

很顯然,孩子都喜歡有力量的父母。

 

我又想起我的大兒子京柱。他上耶魯大學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因為一件什麼事情,他給我打了很長時間的電話。

 

放下電話後,京柱的室友說:「我非常羨慕你,我都不敢把這樣的事情跟我母親說,你有這樣能聽你說說心裡話的母親,真是幸福啊!」

 

我自己也很驕傲,作為母親,能成為孩子喜歡的傾訴和交流對象。我始終覺得,這一點很重要。

 

有些家長說,孩子跟自己沒話說;也有些家長說,自己不懂現在的孩子在想什麼。其實,當孩子漸漸長大,他的生活內容會發生很大變化,思想也會跟著不斷變化,一天一個想法。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才能走近孩子的內心。這樣,真的聊起來,父母和孩子之間可以聊的東西有很多。

 

如果父母不懂孩子的世界,就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即使很想給孩子幫助,也找不到方法,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扇門被關閉了。父母不能為孩子指明方向,長期這樣的話,孩子和父母都會有挫折感。孩子按照孩子的想法,父母按照父母的想法,沒有更好的解決途徑,雙方只能在自己的世界裡互相觀望。

 

7、讓孩子不用督促也會主動學習

 

一個人的才華,會讓他整個人看起來熠熠生輝;而只有當他同時擁有了高潔的品格,他的光輝才會散發和蔓延,才會照耀到他人。才華像是蒲公英的花朵,而品格就是微風,風吹過,蒲公英的小傘才會在空中翩翩起舞,飛到四面八方,把種子播下。

 

品格的魅力每每讓我感到震撼和驚喜,它能讓一個人更努力,更開闊,更柔軟,也更有力量。這一點我也能常常從我的孫兒們身上感受到。

 

一次,大兒子京柱的女兒給我打電話,說她暑假要去南美,為那些貧困的孩子們做點事情,還說她明年要去幫助海嘯遇難者家屬,為他們蓋房子。她小小年紀竟然有這樣的想法,我很是欣慰。

 

還有一次,三兒子洪柱的女兒找到我說:「奶奶,我正在籌集艾滋病基金,請您幫忙捐些款吧。」

 

當時正趕上我事情特別多,每天忙得團團轉,很難抽出時間去銀行,所以只能告訴她:「奶奶不敢向你保證,但我盡量抽時間,爭取在最後期限內給你匯過去吧。」

 

話雖這麼說,但因為孫女是第一次拜託我,又是在做好事,我一定得支持一下。於是第二天就把*匯了過去。

 

之後不久,我見到孫女,那孩子興奮地跟我說:「奶奶,我已經籌集到四萬美元了!」

 

當時,她還只是耶魯大學一年級的普通學生,能籌集那麼多*,其實很不容易。而當我得知她同時還是這次募捐活動的發起人時,我更是大吃一驚!原本以為她只是一個參與者而已,沒想到她在關照他人、幫助他人的同時,還發掘了自己的領導能力。

 

你看,孩子的才能就是這樣一點點鍛煉起來的,不是為鍛煉而鍛煉,而是在幫助別人的同時悄悄生長起來的,就像你無心撒下的種子,沒有刻意等待,說不定哪天它就發芽了。我知道,這次活動帶給孫女的喜悅和成就感,會鼓勵她以後投入到更多更大型的公益活動中去,而這些活動也會令她今後的路越來越堅實和開闊,讓她和她周圍的人都受益。想到這些,我很放心,也很欣慰,心中的驕傲和感動是無以言表的。

 

這也證明了,比起才華來,品格更能帶給他人感動。現在,只要孫兒們參加幫助他人的活動,我就會感到非常高興。後來,他們果真都陸續做了很多事情,有的為海嘯遇難者家屬募集資金;有的在法律事務所為那些艾滋病患者代寫遺囑;有的穿越大半個美國,給窮人建房籌集環境基金;還有的幫助那些不能公開遺囑的人們代書亡後法律事務文書……

 

孩子們始終有個目標:自己的學習和努力都是為了幫助那些不幸的人們。一旦這樣的意識在他們內心紮根、生長,慢慢成為一種信念,他們就會獲得無限的力量。他們會全心全意去實現這個目標,而為了實現目標,他們會努力增長自己的體力和才華,使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就像他們的父母——我的六個子女——一樣。

 

這也是我的孩子們最終成長為大人物的道路:不是為了成為大人物而努力,而是為了幫助他人而努力。幫助他人需要施展才華,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一切就自然而然發生了。

 

所以,每當有人問我有什麼特別的教育方式時,我都會這麼說:「不要只培養孩子的才華,更要注重培養他的品格,讓他成為喜歡幫助別人的人。」

 

我希望年輕的父母們都能牢記這一點,這就是即使你不督促,孩子也會自發學習的秘訣,也是培養被人們所喜愛和尊重的大人物的秘訣。

 

古時候,書生們總是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思考一邊學習。這樣一來,學習知識就不單單是積累信息,而是在積累智慧,累積德望。

 

但是,讓我痛心的是,當今社會已經逐漸拋棄了這些優良的傳統。父母似乎忘記了孩子學習的本意,只是單純地認為孩子學習知識是為了過上好吃好喝的日子。

 

所以,現在我們的社會中出類拔萃、才華橫溢的人越來越多,但少有人能做到真正的有影響力。這難道跟我們父母的教育理念沒有關係嗎?

 

──轉自《看中國》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16/02/11/a1252269.html#sthash.wL48Vxu5.dpuf

Categories: 親職教育 | Leave a comment

別讓網路綁架你的孩子

IMG_20150313_104610

Categories: 親職教育 | Leave a comment

敎孩子情緒管理 /洪蘭

敎孩子情緒管理                 /洪蘭

人的大腦是終其一生不停的在成長與改變,而改變最快的時期就是童年。嬰兒剛出生時,他大腦中的神經元比他成年以後的還更多,但是因為大腦用掉他重量十倍的能源,所以嬰兒自出生後,大腦便一直不停的在修剪,把很少用到的神經元修剪掉,把常用的聯結成強的迴路。決定誰被留、誰被刪的就是經驗,尤其是童年的經驗。

我們的感覺皮質區在幼年時就已成熟,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在青春期前也發育完成,只有掌管自我控制、理解力、抑制力的前額葉成熟最晚,要到十七、八歲才成熟。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經驗,對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緒特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機,這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崁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中,不太會因後來的經驗而改變。

最近的研究報告發現童年的精神受虐(被譏笑、排斥、忽略)會改變基因,造成長久性的傷害,如憂鬱症和自殺。加拿大麥吉爾(McGill)大學的神經學家解剖了三十六名突然死亡者的大腦,其中十二名為無受虐紀錄的自殺者、十二名為曾受虐的自殺者,十二名為車禍意外死亡者。他們發現童年的受虐會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HPA)這個壓力反應機制,增加自殺的傾向。小時候情緒的創傷造成大腦永久性的傷害,包括結構上的改變,如聯結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變小。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很多人說孩子哭時,不要抱他,抱就是鼓勵他哭,要等他不哭了才可以抱。忘記了嬰兒不會說話,哭是他表達需求的方式,不准對他的需求做反應,等於是忽略他。

現在的做法是嬰兒的搖籃直接放在母親的床旁,使嬰兒眼睛一張開就可以看到熟悉的臉,給予他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情緒成長最重要的條件,直接影響他人格的成長。父母應把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從觀察父母的待人接物上,學習自己的情緒管理,例如四兩撥千斤,用幽默來化解尷尬及用正向思考來處理問題。

父母更要在孩子情緒風暴未形成前,跟他談,把情緒化解掉。目前坊間很流行的用毆打不倒翁來出氣,是個錯誤的情緒教育方式,這只會使憤怒者憤怒的情緒更亢奮,因為它更加活化大腦憤怒的神經迴路,而且養成遷怒、洩憤的壞習慣,從研究得知,負面情緒應從認知去化解。

哈佛教授凱根(Jerome Kagan)的長期研究發現孩子的脾氣是可以改的,四個月大聽到巨大聲響會嚇哭的嬰兒,長到四歲再測驗時,只有一半還會如此,小時候害羞的孩子,長大不見得害羞。所以只要給予適當的教導,孩子先天的脾氣可以被導正。凱根認為「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他教父母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穩定成性情。

在現在講究人際關係的社會,教導孩子妥善管理他的情緒,是給他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不可等閒視之,更要從小做起。

Categories: 親職教育 | Leave a comment

十分鐘成為優質父母 (轉載)

十分鐘成為優質父母

孩子犯錯了,不用批評,只要和孩子講八句話就可以了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問題。作為家長這時不要急著插手,可以先問孩子八個問題,聽聽他們有什麼想法。而往往問不到幾個問題,事情就已經很清楚並得到解決了。家長不妨可以一試。

第一個問題是:“發生什麼事情了?”

這個問題看起來不起眼,但是非常重要。許多成人碰到突發狀況時,會習慣性的太快下判斷:“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會打你。“一定是你做錯事,老師才會處罰你。”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從他的角度說說事情的經過,很可能冤枉孩子。況且,讓孩子有機會說話,即使真的是他的錯,他也會因為有機會為自己辯解而比較甘心認錯。

第二個問題是:“你的感覺如何?”

事情經過是客觀事實,當事人心裡受到的衝擊純然是主觀的感受,無所謂是非對錯。很多時候,我們只是需要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而已。一旦說出來,哭一哭,罵一罵,心情就會好多了。腦科學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情緒強烈的時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腦部吸收。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還有情緒的時候,別人說什麼他都會聽不進去。總要等到他心情平靜下來,才可能冷靜思考。所以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聽得進去我們的意見,我們就需要先同理他的感情,讓他的情緒有個出口。孩子夠冷靜之後,可以問他: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 這時不管孩子說出什麼驚人之語,先不要急著教訓他,而是冷靜的接著問他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在這個階段,不妨跟孩子一起做腦力激盪,想各種點子,合理的、不合理的、荒唐的、可笑的、噁心的、幼稚的……腦力激蕩的重點就是允許任何看似無稽的想法。這時候不論聽到什麼,都暫時不要做批評或判斷。等到再也想不出任何點子的時候,就可以問他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讓孩子自己一一檢視,每個方法的後果會是什麼?你可能會很訝異的發現,大部分的孩子都明白事情的後果。如果他的認知有差距,這時候就可以跟他好好討論,讓他明白現實真相。這是一個很好的親子溝通機會,但是要避免說教,只要陳述事實就可以了。

然後問他:“你決定怎麼做?”孩子一定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狀況,如果他了解後果,通常會做出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即使他的抉擇不是成人期望的結果,也要尊重孩子的決定。成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能先問他怎麼決定,然後又告訴他不可以這麼決定。這樣子,他以後再也不敢信任你了。何況,就算他選擇錯誤,他從這個錯誤中也可以學習到更珍貴難忘的教訓。

接著問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並且表示支持。等到事情過去之後,問他最後…..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讓他有機會檢視自己的判斷。如此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需要我們操心了

《 經典八問 》

第一個問題:“發生什麼事情了?”

第二個問題:“你的感覺如何?”

第三個問題:“你想要怎樣?”

第四個問題:“那你覺得有些什麼辦法?”

第五個問題:“這些方法的後果會怎樣?”

第六個問題:“你決定怎麼做?”

第七個問題:“你希望我做什麼?”

第八個問題:“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碰見相似的情形,你會怎麼選擇……

Categories: 親職教育 | Leave a comment

洪蘭:教養孩子要像放風箏

洪蘭:教養孩子要像放風箏

「我是為你好」大概是年輕人最不愛聽的話了,有時讓孩子去碰壁吃苦是必要的。瑞典的孩子在零下三十度之內都在外面玩,瑞典人說:「只有不合適的衣服,沒有不合適的天氣」。

台灣的學生很不快樂,曾有位高中的輔導老師把塞利格曼(M.Seligman)的憂鬱量表給全校學生做,結果發現有百分之七十的學生在憂鬱症邊緣。其實憂鬱症比起其他的精神疾病算是較有希望治療的。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William James說:「人可以因為心態的轉變而使生命轉變,改變心態就改變了生命」。很多人因為聽了某場演講、看了某本書而豁然開朗,從此人生不一樣,就是這個意思。

心態的轉變並不難,但需要智慧、引導與啟發。英國的格林爵士說:「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在學到什麼有用的東西,而是培養人格和情操,教導正確的價值觀和讓學生交到好朋友」。現代知識的進步太快了,昨天的定理今天會被推翻,反而是基本的核心價值:忠誠、正直、公平、正義是恆久不變的做人道理。

《金銀島》的作者史蒂文遜(R. L. Stevenson)說:「朋友是你給你自己最好的禮物」,人只要有一個知心的朋友就不會去自殺。人生路很長,沒有朋友相伴,這人生是寂寞的。好朋友就像天上的星星,有時看不見,但是你知道他在那裡。很多父母反對孩子參加社團,認為浪費時間,其實社團是交到志趣相投朋友最好的地方,在校園中若有朋友相互支持,較不易被霸凌。

憂鬱症的特徵之一是沮喪,對困境無能為力時,自信心會崩潰。「有夢最美」固然很好,但是要誠實檢視自己的能力,當目標定得太高時,美夢變成噩夢,會賠上自己性命。

很多父母以「恨鐵不成鋼」來為自己打罵孩子作藉口,那是錯的。他如果是塊鐵,硬要他成鋼,不是逼死孩子嗎?我曾有同學拿他父母照片給我們看,問我們親子像不像,因為他懷疑他不是父母親生的,他說沒有人會打親生兒打得這麼凶。打罵是短期見效,長期來說是反作用,你不尊重他,他怎麼會尊重自己呢?

「我是為你好」大概是年輕人最不愛聽的話了,有時讓孩子去碰壁吃苦是必要的。瑞典的孩子在零下三十度之內都在外面玩,瑞典人說:「只有不合適的衣服,沒有不合適的天氣」。成就感不是禮物,沒有人可以給,孩子必須從克服挫折中去贏到它。

球類運動是訓練孩子忍受挫折很好的方法。打球有贏有輸,勝敗是兵家常事,孩子習慣了今天輸,明天又贏之後,他對輸贏成敗不會看得那麼重,反正永遠有明天,有明天就有希望,就有機會翻盤。

小學時的體育課很重要,這種「可以失敗、不可以被打敗」的人生觀要從小要建立,因為它儲存在神經連接的突觸上,是內隱的學習,跟隨著孩子一生。

教養孩子要像放風箏,線要放得長,風來時才飛得起來,線太短,風箏只能跟在你身邊,但是手一定要捏得緊,因為一鬆手,飛去的風箏永遠找不回來。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步登天,美夢要成真,除了有能力,還要有毅力,要能挺得住挫折,百分之七十的學生不快樂是個警訊,不能再有孩子跳樓了。

Categories: 親職教育 | Leave a comment

Hello world! 哈囉!

歡迎來到 濱江國小部落格。這是您的第一篇文章。編輯或者刪除本篇文章,然後開始您的部落客生活!

Categories: 未分類 | 1 Comment